news

新闻中心

捷赛分享:农耕之具,文明之光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西周的原始农业阶段到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农业阶段,农具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到西汉末年,北方旱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农具基本已全部出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图源: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s5a0d262ee56ed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宋、辽、金、元

铁制农具的普及,农业重心南移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出现与发展,使南方坚硬的土地得以大范围开垦,同时,更加温暖与适宜的气候加速了南方农耕文明的发展,农业种植与社会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

南方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以北方旱地耕种工具为基础开发出符合水田种植需要的农具。尤其是灌溉设施,例如:筒车

图源:王徽《新制诸器图说》

OIP-C (1)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宋元时期,多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开发与发展。江南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重心南移后,稻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

 

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发展出适应当地的农耕工具,主要以翻车、龙骨车、曲筒等为主。唐代后期,高转筒车、立水井等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纷纷出现。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江东犁(又称曲辕犁)是适应南方稻田整地作业而出现的。

图源:王徽《新制诸器图说》

微信截图_20240408095350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与以前的耕犁相比,曲辕犁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宋代时期,踏犁在农业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相较于唐代又一次发展到新的阶段。

微信截图_20240408103248

踏犁:古代从耒耜衍化而来的翻土农具。其柄上有横把,下有踏脚,下端装有金属犁铧,使用时用脚将犁铧踏入土中,向后扳压犁柄,将土翻上来,因用足踏,不需畜力牵引,故称踏犁。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别在黄淮地区和河北地区两次推广踏犁。

封建社会时代下最后的农耕文明

明清时期

明代农具的技术改良

明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和作用,基本上已经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高度。新出现或有所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农具人力“代耕架”的应用。它大致创始于唐代,到明代有较大的发展

微信截图_20240408101348

代耕架:利用杠杆原理,从现代机械角度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当时耕地机械上是一大进步。代耕架暂可解决耕畜缺乏的问题。

此外,如灌溉农具拨车风力水车稻谷脱粒农具稻床等,也是这一时期新出现或在以前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农用机具。

清朝技术成熟期

小型农具在清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灭茬的农具辊轴,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起。


塍铲塍刀是当时南方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用以整治田埂,这种农具灵巧轻便,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

图源: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OIP-C

漏锄:《农言著实》著录一种适应于北方旱作地区的中耕除草工具:其特点是锄地不翻土,锄过之后土地平整,有利于保墒,而且使用轻便,漏锄至今在关中地区仍然普遍使用。

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应当重视对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农耕文明的价值。下一期我们将为您介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智能化时代中的创新与变革……

参考来源:知乎、豆丁网、《现代农业概论》等 

 


发布时间: 2024-08-14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把您的留言写在这里,然后提交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