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

捷赛分享|以“产量”论英雄→田野里的“加减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拆解一下,即对农业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具体来说,是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格局。

粮食连年丰收,新课题接踵而至:告别“吃不饱”的烦恼,又遇到结构性问题,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要求各地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

为避免泛泛而谈,本期围绕两个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分享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

news-25-2

大豆振兴计划

20 世纪 90 年代,在饮食观念的变化、城乡居民肉禽蛋奶鱼等动物源食品摄取量的大幅增加、我国油料市场的放开等多重因素下,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news-23-2

自1996年,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进口国,进口量从111万吨一路上升,到2020年,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

2002年,我国启动第一次大豆振兴计划,以大豆良种补贴为代表性政策,将扩大油用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在东三省、内蒙古等地,实施了“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示范项目”。

随着计划的推行,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迅速提升,到2004年,大豆总产量达到峰值1740万吨,2005年达到了播种面积高峰,即1.44亿亩。

但此后,随着更低成本的进口大豆进入国内,以及收益、抗风险能力更高的玉米逐年扩产,大豆种植面积开始下降

news-23-3

2018年,我国启动力度更强的第二轮大豆振兴计划,结果显示,计划进展良好,到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8亿亩,产量达到1960万吨,为60年来最高。

2021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为1.26亿亩,产量降至1640万吨。为此,我国在2022年初提出“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实施了多项鼓励和推动大豆种植的政策,政策更强有力,效果也更明显。

数据显示,我国大豆产量和种植面积在2022年双双创下纪录,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创历史新高,种植面积达到1.53亿亩,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同时,大豆自给率约达18.5%,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

news-23-4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从端牢“中国饭碗”,到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我国农业种植水平正在迈上一个新台阶。

news-25-2

优质粮食工程

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主要凸显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户粮食产后服务能力较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粮食质检体系不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三是优质绿色粮油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经反复调研论证,财政部、原国家粮食局于2017年共同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news-23-5

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近215亿元,带动投资600多亿元,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3个子项,“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明显。

各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推进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至十三五收官之时,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现监测面覆盖5万吨以上产粮县的60%,直接带动增加优质粮食超过5000多万吨。

news-25-1

捷赛粮食干燥系统 有效实现粮食减损

2021年,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各地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落实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粮机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 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好品种、调优品质,发力供给侧,顺应了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亦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尤使得“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2023-04-01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把您的留言写在这里,然后提交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