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中心

捷赛分享|单一“粮食观”→“大食物观”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回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窝头咸菜”到现在“肉蛋奶菜”,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一碗饭,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巨大变迁。

4.1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食物消费领域日益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特征。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从 “吃得饱”“吃得好”,进一步向着“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加速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集中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大食物开发的重要性。

 

4.2

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

不只是水稻、小麦等主粮,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凡是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求并有利于寿命延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都属于食物范畴,都要纳入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来,我们都应抓紧抓好。

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和把握粮食安全的要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以往的粮食安全观侧重于主粮安全,核心任务是解决人民“吃得饱”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需求。

粮食安全观拓展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蛋奶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过去人们提到食物,只会想到水稻、小麦等传统谷物,形成以传统米面为主的单一的粮食消费习惯。

食物生产结构更加优化

现在讲大食物,不仅包括谷物,还包括杂粮、薯类、蔬菜、水果、肉类等其他可食用农产品。人们更加青睐丰富多样的肉蛋奶等“副食”。

过去以粮食为主的食物结构中,解决吃饭问题主要靠有限的耕地资源,食物来源单一。

食物来源更为多元化

大食物观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

过去对农业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以及对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不恰当的利用,导致耕地退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这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食物供给更具持续性

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可持续性,要求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同时,鼓励依靠科技发展,转变生产方式,降低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如何对粮食进行定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要义仍然是优先保障好口粮安全。

 

4.3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古人依四时轮转、依一方水土、依自然变化而生存的智慧,契合如今“大食物观”的理念。

 

树立“大食物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拥抱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环球》杂志、《长江日报》、《农民日报社》


发布时间: 2023-07-22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把您的留言写在这里,然后提交给我们